乡村脱贫路上甘肃科特派用科技搭建致富桥
20年来,甘肃省科技特派员累计培养示范户1万多户、建成示范基地150个、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2000余项,服务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4000余个,成为了“三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试管助孕生子包成功
复制微信号
从2002年甘肃省第一批科技特派员签约落地至今,甘肃省科技特派员始终动态维持在1万名左右,以“团队+项目”的形式“进园入县”开展技术服务。
20年来,甘肃省科技特派员累计培养示范户1万多户、建成示范基地150个、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2000余项,服务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4000余个,成为了“三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组团式帮扶助陇原农村发展
“科技特派员组团式帮扶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科技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甘肃省敦煌市科技局局长吕晓艳说。
2021年,甘肃省敦煌市下派科技特派员200余名,新组建镇级科技服务团队8个、村级科技服务小分队33个,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性、组团式服务,构建起了市有专家智囊团、镇有科技服务团队、村有科技服务小分队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
最近,敦煌市组织的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各镇,开展以桃、杏为主的标准化管理技术现场培训,受到农户欢迎。敦煌市七里镇杜家墩村村民刘忠有8亩桃园,他十分重视标准化生产,镇村的科技培训都积极参加。刘忠说:“科技特派员下来给我们传授技术,为我们丰收打下了基础。”
“把科技人员选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吕晓艳说,甘肃省的具体做法是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产业需要什么,就选派什么样的科技人员。
3月25日,正值春耕备耕重要时期,武威市科技局组织科技特派员专家小分队实施“进百企入千户”科技服务活动。蔬菜和羊产业科技服务专家小分队深入农户种植大棚、民勤县发泽种业有限公司、养殖场户,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与农户需求,进行生产技术指导服务以及疫病防治指导服务,推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春耕备耕加油提质。
在科技服务过程中,武威市科技局工作人员为农户送上农业技术手册,并免费提供优质农资。科技特派员通过“武威科特派在行动”小程序与面对面服务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详细了解种植、养殖的基本情况,就如何科学防灾减灾、合理水肥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动物疫病防控、优化饲料配方等问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和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
“作为科技特派员,我们一头连接科技创新,一头连接生产实践,把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理念带给农民,把资金、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注入农村,努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农民的零距离对接。”参加这次活动的科技特派员张仲保感触颇深。
首创“双地科特派”模式
2020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甘肃省科技厅与天津市科技局联合认定了首批“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145名,开创了“双地科技特派员”的先河。这145名“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来自中央在津及天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围绕甘肃特色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开展服务。
这是津甘两地通过机制创新,发挥东部人才智力要素密集的优势,积极探索省际间科技特派员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
“双地科技特派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2022年3月,正值甘肃省武威市从天津市引进的10个香菇新品种和白灵菇菌种扩繁的关键时期。但检测数据显示,由于种种原因,发菌时间有所迟缓,相关企业为此一筹莫展。
为及时解决香菇生产技术难题和东西部科技协作专项推进,武威市科技局及时与武威市特聘科技特派员、食用菌产业首席专家――天津农学院班立桐教授取得联系。
一下飞机,班立桐未作停歇,直接赶到武威市天祝县臣祥菌业公司、天祝县南阳山农业公司古浪县食用菌产业园、古浪县食用菌研究院、古浪县亿万家食用菌合作社等地,一一察看了现场,并召开市县菌产业科技特派员及企业技术人员座谈会,研究解决技术难题。针对白灵菇菌种植存在的问题,班立桐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措施,帮助菇农解决了难题。
20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与甘肃省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紧紧相连,用技术推动精准脱贫、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用行动引领群众致富。
武威市科技局局长宁生国介绍,借力天津市科技力量,武威市先后实施天津市东西部科技协作专项5项、甘肃省科技专项9项,获得项目经费640万元,建成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个、东西部协作科技示范基地4个,先后专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24项,有力助推武威市菌、牛、羊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甘肃省与东部协作地区联合认定“双地科技特派员”336名。同时,甘肃省科技厅与天津市科技局联合开发“津科帮扶”在线咨询平台,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精准咨询服务;设立“双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探索东部人才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新业态,有效提升帮扶地区科学种养水平。
“‘双地科技特派员’为甘肃省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也增强了‘造血’功能。”王芳告诉记者。
选派精兵强将下沉一线
农村发展最缺的是人才,农民致富最盼的也是人才,“人才下沉”尤其重要。“科研人员服务农业生产一线”是甘肃省一直贯彻的理念。
为此,2020年4月,甘肃省科技厅认定兰州大学胡芳弟等359名同志为甘肃省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此次认定的省级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兰州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均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以及农村适用科技成果和科技服务经验。
省级特派员主要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开展服务,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和集成示范,通过创新创业和技术带动,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脱贫增收提供科技服务。通过转化现代种业、农林作物高优栽培、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与机械化、绿色宜居村镇和数字农业等方面的技术,为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真正把那些有情怀、有能力的精兵强将选派下去,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夯实甘肃省科技特派员工作人才基础。”甘肃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王芳说。
此外,聚焦人才互动,千里取经学以致用。甘肃省采取室内理论讲解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东西部协作市专业技术人才赴甘进行专题培训和技术指导;协调厦门市科技局,从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每年选派20多位博士、硕士组成科技帮扶工作组,赴甘肃省临夏州开展为期30天的科技服务工作,与当地科技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开发,打造科技扶贫新模式。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送到基层去。”20年来,科技特派员为“科”、为“农”的初心始终不变。科技特派员制度在陇原大地生根发芽,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的万名科技特派员,架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助力甘肃省乡村振兴结出了累累硕果,这项科技兴农富民创新机制展现出强劲生命力,已经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为开遍陇原大地的“创新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