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攻关,为航天器护冷暖(点赞新时代)

  7月24日,海南文昌,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搭载“问天”顺利升空。千里之外,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张昊与一群年轻人欢欣鼓舞。他们研制的高性能纳米气凝胶隔热材料,再一次完美护航。

微信号:17027022222
试管助孕生子包成功
复制微信号

  气凝胶,被科学界誉为“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它的密度可以做到比空气还小,导热系数比静态空气还低,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实验室里,306所热防护材料专业创始人之一、副所长张昊很自豪,“我们研制的高性能纳米气凝胶隔热毡产品,一直被用于火箭发动机燃气管路隔热层,轻薄、稳定、可靠。”

  “极寒”与“极热”是人类探索太空必然面临的考验。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动机工作时上千摄氏度的极热,到“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零下100多摄氏度的极寒,306所研制的气凝胶材料从未缺席。而就在十几年前,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白纸一张。

接续攻关,为航天器护冷暖(点赞新时代)

  2007年,27岁的张昊从中科院博士毕业。他婉拒了多家知名企业的邀请,来到306所。“我从没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在这里,有我热爱的事业,有我为之奋斗的目标。”张昊说。

  那时的“气凝胶”一词,对于张昊而言,还只是文献中的文字。既没有样品,更没有技术细节,全靠自己摸索。因为太专注于实验,张昊的眼角膜甚至被灼伤,一度住院。

  上千种配方,上千次的失败,上千次的重新开始。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昊终于做出了性能优异的气凝胶样品。

接续攻关,为航天器护冷暖(点赞新时代)

  难题接踵而至。要实现气凝胶大规模生产和工程化应用,离不开大型的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设备。“当时国内没有,而国外设备动辄上千万,我们仅有一台20L容积的实验室级设备。”张昊和同事们决定自己干。“那时候,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实验室,午饭晚饭都是直接送到实验室门口。”160L、1500L……经过不断的试验积累和艰苦攻关,张昊和同事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搭建起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超临界干燥设备,气凝胶的批量工程化生产成为现实。

  选择了航天事业,就选择了义无反顾。“现在我们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别看年龄都不大,但每个人都是好样的。”历经10余年的不懈奋斗,在张昊的带领下,306所科研人员研制开发出了使用温域覆盖1500摄氏度至零下200摄氏度的系列化气凝胶材料产品,申报相关专利200余项,获授权专利50余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荣誉。

  星空浩瀚,航天事业离不开几代人的接续努力,更离不开各个工种环节的配合支撑。

  张昊与同事们日常工作是默默无闻的,但作为航天人的豪情已刻入他们的骨子里。“我们研发的气凝胶产品,目前已经应用到多个领域。”张昊说,干这一行没有捷径可言,“只有耐得住寂寞,扑得下身子,才能在关键时刻顶上去。”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8日 04 版)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