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文物阐释“和合中国”

元织锦《百鸟朝凤图卷》(局部)。

试管助孕生子包成功
复制微信号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北周鎏金人物故事纹银壶。

辽三彩釉印花太极图执壶。
中国“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性格特征,反映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坚韧纽带。
10月8日,辽宁省博物馆建馆以来规模最大的特展――“和合中国”展览启幕。400余件珍品文物齐聚一堂,共同阐释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在“和合”文化传承与涵养中增强文化自信。
规模空前 荟萃精品文物
“‘和合’一词首次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国语・郑语》中,‘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其中‘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将五种不同的人伦之教加以融合,实施于社会,使百姓安定和谐地生活。”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说,“‘和合’思想追求人与天地合德,即天人合一,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辨。”
“和合中国”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省博物馆承办,山西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等22家单位协办。在为期3个月的展览中,共展出文物、古籍402件/组(436单件),其中一级文物88件/组。展品包括彩陶、青铜器、瓷器、丝绣、书法、绘画、古籍、碑刻拓片等多种类型,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
此次展览中,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卷》、宋朱克柔缂丝牡丹图、辽三彩釉印花太极图执壶、元织锦《百鸟朝凤图卷》、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卷》、明代传教士利玛窦绘世界地图《两仪玄览图》、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卷》等辽博馆藏珍品均有呈现。此外,还汇聚了各地文博机构收藏的国宝级文物,如湖南博物院藏《唐摹兰亭序(黄绢本)》、吉林省博物院藏《文姬归汉图卷》、南京博物院藏《坤舆万国全图》、甘肃省博物馆藏东罗马鎏金银盘等。部分重点展品将分期展出。
展览中还能看到一些前所未见的文物。辽博馆藏的东周嵌宝石金环饰、唐-宋回鹘文残片、辽竹节形琥珀饰、清镀金玛瑙镶嵌望远镜等均为首次展出。山东省阳信县出土的一套战国石磬,共计13面,被完整借展至辽博,首次以成套方式与观众见面。
精心布展 凸显“和合”主题
刘宁告诉记者,此次特展策划历时5个多月,分为“天人合一”“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4部分,每部分包含2个单元,力求全面呈现“和合”文化。每单元开头均以经典文献中的名句作为提纲。
“天人合一”部分的第一单元,引用了《易经》中的名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刘宁介绍:“为了与这一提纲呼应,我们选择了一组展示自然之纹、鸟兽之形的展品。比如山西博物院的‘网红’文物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