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政产学研合力推动CCUS发展

人民网北京3月18日电 (记者杜燕飞)3月17日,在以“CCUS低碳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上,与会嘉宾就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交流,表示要发挥政、产、学、研四方力量,共同推动CCUS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促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微信号:17027022222
试管助孕生子包成功
复制微信号

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政产学研合力推动CCUS发展

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现场。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据了解,CCUS作为绿色低碳技术,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后加以利用,可用于地下驱油、生产化工原料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变废为宝。CCUS是国际公认的三大减碳途径之一,是目前实现大规模化石能源零排放利用的重要选择,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利用CCUS减碳将在2030年、2035年、2050年分别达16亿吨、40亿吨和76亿吨,分别占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7%、11.8%和22.4%。

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为支持CCUS发展,生态环境部在CCUS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研发示范、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下一步将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

“生态环境部将继续稳妥有序地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亿吨,累计成交额104.8亿元。”赵英民介绍,下一步将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进一步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要在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李金发表示,今年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发布的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预测潜力达2.58万亿吨,可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支撑。

“今后,自然资源部将进一步聚焦重大需求、创新技术方法,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继续细化全国主要沉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空间安全性评价,积极推广适宜地质空间持续用于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全力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李金发说。

实际上,CCUS产业技术发展是一个多层次、跨行业的系统工程。不同地区全产业链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化发展成本依然较高。

为此,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厚良表示,要加快形成CCUS产业化规模化经济利用,并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合力破解CCUS科学技术难题,形成以先进工艺、高端设备产品为载体的技术体系,重点攻关低浓度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技术,加强二氧化碳地质利用、化工利用、生物利用技术的研发。二是合力推进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构建我国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工业体系,着力打造3至5个百万吨级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千万吨级CCUS产业园区建设。三是合力构建CCUS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建立新型能源国际合作运行及投资体系,与石油、炼化、煤电、煤化工等碳排放企业加强交流和合作,与国际大公司、研究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一批CCS/CCUS项目,拓展CCUS产业国际合作“朋友圈”。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建峰表示,在“双碳”目标稳步推进过程中,通过地质利用与封存、化工利用等方式,是目前最现实又可规模化应用与实施的减碳技术。发展CCUS技术,是未来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推动生产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加速数字化与战略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CCUS产业建设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抓手。

.tjewm{width:100%;text-align:center;margin:30px auto;display:none;} .tjewm span{display:inline-block;width:248px;font-size:18px;margin:auto 20px;} @media (min-device-width:320px) and (max-width:689px),(max-device-width:480px){ .tjewm span{display:inline-block;width:60vw;margin:auto 4vw;font-size:16px;} .tjewm span img{width:100%;height:auto;} } 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政产学研合力推动CCUS发展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