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的新落脚点(新国潮)
李义中和他的微塑民居作品 受访者供图
试管助孕生子包成功
复制微信号
对于中国人来说,“故乡”是一个自带温度的词汇。它是年少时爷爷奶奶的慈爱,是成年后外出工作时回望的港湾,是游子的家书,也是珍藏在相册里的照片。在微塑手艺人李义中看来,用微塑复原人们记忆中的故乡,将原本只能存在于平面上的照片变成立体、可触碰的微塑模型,是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李义中是个80后,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雕塑专业,可谓科班出身。出于对雕塑艺术的热爱,他毕业后没有转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短视频成为不少人展示自己的载体。李义中也曾尝试将经典雕塑作品以及自己的作品通过短视频进行展示、讲解,甚至尝试做过“搞笑博主”,但都反响平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快手展示自己做的微塑农家小院的短视频,没想到一下子“火”了。
“好熟悉的乡村气息,太逼真了”“代入感太强了,都是满满的回忆”“想把我外婆家画出来请你塑”……在评论区,观众留下了种种赞叹,甚至有人表示想跟他学微塑,亲手做出家乡的老房子。陌生人的认可让李义中意识到,对故乡的情感是共通的,通过微塑这种形式,可以为大家带来童年记忆的情景再现,让人们记住乡愁。
推开吱嘎作响的木制院门,土坯墙面斑驳沧桑,屋顶瓦片鳞次栉比,门口挂着成串的玉米和辣椒,墙上贴着上世纪80年代风格的海报,院子一角还垒着柴火垛……李义中的微塑作品朴素而精致,力图还原每个细节。他介绍,为让一个个微塑的小院子能够更贴近人们记忆中儿时老家房屋的质感,他从画设计图,到制作各个部件,再到最后上色和做旧,每件作品都要耗时1个月左右。
用卡纸一片片做出屋顶的瓦片,用铁丝制作院子中的树木,用干草模拟柴火,李义中对每件作品都精益求精。挤塑板、亚克力板、木板、黏土……一个微塑小院要用到几十种不同的材料。尽管可以参考国外微塑手艺人的经验,但真正契合中国乡村民居微塑的材质仍然需要他自行摸索。
“柳树、杨树、石榴树、花椒树,不同地区乡村民居的树木种类各不相同,所要呈现的叶片形状、柔软度、厚度也不一样,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李义中说。为了更好地呈现这小小一棵树,他甚至连路边偶遇的干草、落叶也都会捡走“试一试”。“对于‘树’的呈现,我目前并不完全满意,仍有提高的空间。”
从广州的老街、福建的土楼,到胶东的“海草房”、黄土高原的窑洞,李义中有个远大的目标――制作全国各地的民居建筑。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自己已制作过全国一大半省份的民居微塑作品。在他看来,这些微塑不仅是精致的作品,更是文化的体现。“我希望能够有更多人了解、爱上微塑艺术,更希望通过微塑这一形式复原中国的民居特色建筑,进而传承我们自己的家文化。”李义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