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四月天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走进南京龙尚村
从东北粮仓到岭南大地,从鱼米之乡到塞上江南,时下,各地铆足干劲推动农业强国开好局、起好步。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逐梦沃野,怀揣着干事创业的梦想,把科技基因注入传统农业,用知识、文化和信心深耕脚下沃土。

试管助孕生子包成功
复制微信号
他们开得了新机器、玩得转新技术,也带去了新思维,落地了新理念。他们把强农兴农的使命扛在肩上,把青春挥洒在希望的田野,耕耘着属于“新农人”的幸福。
4月23日下午,“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走进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来自全国各地的党的二十大代表、人大代表、农技达人、媒体和商业平台负责人共同讲述着中国新农人自己的故事。
乡村振兴 关键在人
“作为台籍青年,我始终厚植着一份‘三农’情怀。”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苏省台联副会长、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宣传与信息化处处长邱峰说,2001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面对很有把握的师范大学、科技大学,自己毅然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农林院校,并填报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苏省台联副会长、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宣传与信息化处处长邱峰。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2006年,邱峰进入苏州市农村经营管理指导站工作。“学农、爱农、为农,这些年,我把‘三农’的情怀播种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工作足迹遍布全市79个涉农乡镇、1028个行政村和近万个自然村庄。”
感同身受的还有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2001年9月,21岁的他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钱的代课教师。从此,他和同事接过老校长手中的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往返于高丘镇和学校之间的崎岖山路,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肩不离担,担不离肩,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无数次起早摸黑,披星戴月,来回近10个小时的奔波对我们来讲都成了家常便饭。”
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记得那是2006年,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来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张玉滚说,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上。正月初十凌晨三点多,他拿起手电筒、扛上扁担出发了。一路紧赶慢赶,晚上十点多,张玉滚才走到尖顶山下。“等到了第二天回到学校,我几乎成了‘泥人’。但是看着干干净净、完好无损的新书,感觉一切都值了。”
学的是化学专业,但从事的是农业领域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宿迁经开区三棵树街道佟圩社区渔樵合作社理事长、淮安市渔樵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路路的创业经历十分特别。“我2007年决定开始自主创业。在家人的支持下,办了一个小型的生猪养殖场。”
全国人大代表,宿迁经开区三棵树街道佟圩社区渔樵合作社理事长、淮安市渔樵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路路。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创业初期,向实践学,向同行学,向书籍、网络学习,向专家、朋友学习。姚路路由一个对于养殖方面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学成了一个在生猪育肥、防疫、疾病治疗、营养搭配各个方面样样都通的小能手。通过多年努力,她的养殖场已经达到了年出栏生猪20000头的规模。目前,她采用的无土种植水生蔬菜的方式来消纳利用养殖粪肥,走出一条变废为宝的发展之路。并且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及合作共建点190多个推广点,推广无土种植面20000多亩,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还带动百余人就业。
“这些年来,我们采写了许许多多生动的故事。”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见证了广州最大的城中村“大源”逆袭成为全国首个“百亿淘宝村”,见证了贫困人口数量第一的“曹县”华丽蜕变为“网红县”,同时也见证了“90后”南京姑娘高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