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回归城市更有温度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州老街,一位老师傅在配钥匙。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摄

试管助孕生子包成功
复制微信号

市民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新区人民西路一摊点修鞋。 翟慧勇摄(人民视觉)

在天津市中新天津生态城第三社区中心,一家自行车修理店经营者正在检修轮胎。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城东大市场,裁缝在给市民缝补衣服。 李尚引摄(人民视觉)
今年2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受访专家表示,“小修小补”虽不起眼,在生活中却必不可少,与群众生活的温馨度和幸福感息息相关。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为百姓生活带来更多实惠与便利。
“小修小补”摊点难觅
在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和平南街道建山里街的“一针一线缝补”店内,店主张颜辉正为居民更换牛仔裤松紧带。一旁的剪裁台上,还堆放着10多件等待修补的衣物。
张颜辉的店开了有10多年,主要做一些缝缝补补的活儿,一天能改20多件衣物。
曾经,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时常响起,街头巷尾的修理摊随处可见。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小修小补”摊点越来越少。“求告知,哪儿有修自行车的”“谁知道路边修鞋师傅搬哪儿了”……生活中,很多人在朋友圈或社区群里发出这样的提问。
一位读者向本报记者反映,他从网上买的两条裤子,腰围正好、但是裤腿长,可在小区附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裁缝铺。最后驱车去老城区,才找到了一家。他抱怨:“为了改个裤脚,花了半天时间,实在不方便。”
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经历:经过千辛万苦的“搜寻”,才在犄角旮旯发现提供“小修小补”服务的手艺人。这是为何?业内人士指出,“小修小补”摊点变少,有的是因为新建小区管理严格,未设置相应空间;有的是因街巷整治,原有摊点未保留;还有的是这些摊主难以维持生计,不干这一行了。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教授于洋认为,“小修小补”摊点对群众的生活便利、幸福感的影响非常直接。这一业态的存在有利于打造宜居宜业、人民满意的城市,也能让一座城市更有烟火气。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道路变宽了、路面整洁了、社区环境更好了,但老百姓对“小修小补”仍有需求。“尤其对老年人来讲,更需要传统服务和帮助,所以这部分服务不能消失。”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主任董利指出。
家住北京的王大爷勤俭了一辈子,什么衣物破了第一反应都是修补修补。“最近穿破了一双鞋,扔了怪可惜,于是找了门口一处修鞋摊,修好还能再穿一段时间。”王大爷说。
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渭滨街道的“小滨工坊”,修鞋、理发、配钥匙、家电维修等小店一应俱全。除了为群众提供便利,这儿也成为促进当地残疾人就业的平台。
左腿装有义肢的鞋匠李斌在2021年4月入驻“小滨工坊”。他介绍,现在每天修鞋少则70只,多则上百只,收入比较稳定。
专家表示,在推动残疾人就业方面,“小修小补”的前景广阔。应与城管执法、市场监管、商务、税务等部门加强沟通,将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纳入社区便民服务体系。
面临后继乏人困境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