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心画 踵事增华

书为心画  踵事增华

  临汉“尚方铜器”铭文  潘天寿

微信号:16717120005
试管助孕生子包成功
复制微信号
书为心画  踵事增华

  同心干,放眼量(隶书)   陆维钊

书为心画  踵事增华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篆书)   陈大羽

书为心画  踵事增华

  临薛稷信行禅师碑(楷书)   朱家济

  “现代书法教学自诞生之日起即开创出一种穷源竟流、抗志希古的大气象,一种书法与学问并举的通达之学……书法教育不止于技艺学习,更是中国人精神的依托、心志意兴的传承。”在“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如是说。

  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书法教学之先河,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书法专业。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60周年,也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开展60周年。

  在此之际,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会同全国百余所高校的书法专业,呈现了书法教育先师、当代名家、中国美术学院校友共360余件作品,辅以文献、年表、影像等,勾勒60年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艺术文脉。该展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筚路蓝缕开先河

  走进展览序厅,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朱家济、李可染、陈大羽、启功、欧阳中石8位高等书法教育旗帜性人物的海报格外显眼。海报上还摘录了他们关于学书论艺的箴言――

  “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故学习书法,平常以为仅是艺术上之事,而实则除美观以外,尚有种种之作用。此作用能引导人对修养有帮助,对学问有长进,对觇事有悟入。”

  “常言道‘抗志希古’,各位不但要赶上老一辈,胜过老一辈,还要与古代名家争先后。”

  ……

  “这些话可以说引领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走过这60年。”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说。本次展览分为“筚路蓝缕”“踵事增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60周年”三大版块。“筚路蓝缕”版块即回溯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端。

  1963年,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深感当时中国书法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浙江美术学院开创了新中国第一个书法专业,并招收首届书法本科生两名――李文采、金鉴才,是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之始。

  建立之初,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人就以自身精湛的艺术造诣、深厚的学术涵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于现代学院体系中重新建立起了一种道艺会通、学养相成的书法教育“通人之学”。比如,陆维钊在《书法专业研究生教学纲要》中提出的60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书法专业“诗书画印”兼通以及外延到各个学科的蓝图,外延的途径为文化史、考古学、文学、史学和哲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李可染、陈大羽等,又先后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书法与篆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批研究生中,就包括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等当代书法名家。

  展览圆厅展示了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李可染、陈大羽等书法先师的扛鼎之作,还包括首届书法本科生金鉴才、首批书法硕士研究生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等人的作品。陆维钊的隶书作品“同心干,放眼量”置于圆厅正中,笔力遒劲,气势雄浑。

  沈浩说:“陆维钊先生书写的‘同心干,放眼量’非常符合本次展览的主题,寓意着书法教育事业需全国各大院校师生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